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6篇
  免费   1040篇
  国内免费   1064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1856篇
地质学   2525篇
海洋学   673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王亚军 《地下水》2011,33(5):14-15
以往榆林沙漠地区基坑降水采用先开挖后降水,容易出现基坑边坡塌方,降水难度大,费工费时,降水效果差,本工程基坑降水采用了多管降水法,从管井的沉设方法,PPR新材料的运用,井管的制作等方面,开发研究出小范围内基坑降水的新方法,降水效果好,可在具有相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工程降水中应用。  相似文献   
92.
牛西平  周杜辉 《地下水》2011,33(3):139-142
可利用水资源是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剩余和潜在可利用水资源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以河津市9个乡镇为基本单元,分析各个乡镇的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调水量等指标,得出河津市人均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图,并针对各个乡镇在主体功能区中的不同职能提出更加切合乡镇具体情况的水资源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93.
张常桦  陈妮  赵亮  江悠丽 《地下水》2011,33(5):170-173
针对甘肃庆城县独特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使用生态修复的概念,对其用地进行安排布局,并提出水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安全控制分区及水土流失区域坝系建设等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94.
刘颖  王伯铎  张秋菊  崔晨  邓鑫 《地下水》2011,(4):107-110
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推进西北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西安为研究案例,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5.
对中国东部不同纬度带的6个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较为明显:由北向南,东北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要高于其他地区。作为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灵敏度指标———微生物熵(微生物碳/总有机碳),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其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受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连作系统下,菜地>粮地;而在轮作系统下,粮食-蔬菜轮作>蔬菜-蔬菜轮作。利用相关性分析寻求影响微生物碳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微生物碳(Micro-C)与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年均温、含水率、TOC和TN是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影响因素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96.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2011,32(4):438-446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 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  相似文献   
97.
复合地基是通过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基于复合地基的实际工况,设计了一种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系统,既体现了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又可测得复合地基中桩体、桩问土、复合地基的荷载与其相应的沉降,同时可得出复合地基受力过程中桩土荷载分配过程与桩土应力比,提示了复合地基工作机理。通过工程实例测试,探讨了复合地基的工作机制,为复合地基的科研、设计与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流域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本文讨论了水源地河流水化学与锶同位素(87Sr/86Sr)组成变化特征,目的在于了解水源地流域河流地表水溶质的物质来源以及岩石风化侵蚀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河流水化学组成以Ca2+、HCO3-为主,Mg2+和SO42-次之,反映了碳酸盐岩风化溶解起控制作用的典型特征。水化学分析表明水源地河水受到工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河流87Sr/86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流域岩石风化输入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端员(硅酸岩、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混合。水源地流域内硅酸岩和碳酸岩的风化侵蚀速率分别为38.6和4.4 t/km2.a,总岩石风化侵蚀速率高于全球河流平均值。  相似文献   
99.
由于随机噪声是一种频带较宽的干扰波,因此依靠单一的去噪处理方式往往难以获得清晰反映目标体的地震信息。小波变换能够较好的去除高斯噪声,保留有效波中、高频成分,提高记录的信噪比,但去除脉冲噪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中值滤波具有良好的边缘保持特性,虽低频去噪声效果有限,但去除脉冲噪声效果明显。因此可利用二维小波变换与中值滤波优势互补的方法,进行叠前去噪处理,达到去除宽频随机噪声的目的。首先运用二维小波变换的理论,采用自适应门限阀值方法进行去噪,同时结合中值滤波方法联合去噪。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应用效果表明,联合去噪方法可有效压制噪声能量、保留高频有效信号、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与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015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ploying the Unit Soil Carbon Amount (USCA) approach, soil carbon storage was calculated across the Northeast Plain of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conducted in 2004 – 2006 (MRG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in topsoil (0 – 0.2 m), subsoil (0 – 1 m) and deep soil (0 – 1.8 m) was 768.1 Mt, 2978.4 Mt and 3729.2 Mt with densities of 3327.8 t/km2, 12,904.7 t/km2 and 16,157.5 t/km2,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were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averages, whereas the soil carbon densities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Northeast Plain (Liaoning), to the middle (Jilin) and the northern Plain (Heilongjiang) —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opsoil carbon density, which increased from 2284.2, to 3436.7 and 3861.5 t/km2,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to carb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in 1984 – 1986 (SNSS), the topsoil SOC storage values from the MRGS were found to have decreased by 320.59 Mt (29.4%),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16.0 Mt (l.73%) over the 20 years. In the southern, middle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plain, soil carbon densities decreased by 1060.6 t/km2, 1646.4 t/km2 and 1300.2 t/km2, respectively,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89.0 t/km2 for the whole plai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ecrease in soil carbon density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land use types. Therefore, ratios of soil carbon density wer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rbon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ecosystem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